3月26日,花溪校区士继农场迎来春日里最生动的实践课堂。我院100余名学子化身“现代药农”,分批次来到在学院新建的“神农百草园”,他们挥锹铲土、播撒希望,以汗水浇灌专业成长,用劳动书写青春答卷。
面对一半泥泞,一半石质的复杂地况,学生们没有退缩。劳动现场分工如战场:测绘组用竹竿丈量土地,巧妙利用翻出的碎石筑起生态田埂;工程组将清理的竹木变废为宝,搭建起别致的拱形药圃门;播种组则深翻土地20多厘米,为中药材生长创造最佳条件。劳动智慧在田间绽放:碎石铺就的“本草纲目步道”蜿蜒其间,废弃竹木搭建的围栏拱门古色古香,原本荒芜的200多平方米土地被划分为药用花卉区、草本药材区两大区域。
“这里要种金银花,注意行距保持50厘米!”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辅导员李素平老师俯身指导,学生们正将一株株药材幼苗植入沃土、一粒粒药材种子播撒土中。前期调研中,师生团队结合重庆酸性土壤特性,精选红花、艾草、蒲公英、金银花四种兼具药用价值与观赏性的药材物种。播种过程成为行走的专业课堂:挖坑深度要匹配幼苗根系长度和种子发芽要求,有机肥与土壤配比需科学计算,就连浇水方式都蕴含着“少量多次”的栽培智慧。劳动间隙,李博士就地取材讲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的种植智慧,同学们围坐在田垄上,讨论着"采药童子如何炼成现代药师"的成长密码。
“手掌磨出水泡才知道采药不易,腰酸背痛才明白科研艰辛。”药学专业席萌萌同学看着整齐的药园感慨。持续几小时的劳动让不少同学手套磨破、裤脚沾泥,但没人轻言放弃。劳动过程记录着他们的蜕变:从最初分不清锄头和铲子的“农业小白”,到能辨别土壤质地的“半个专家”;从抱怨泥土粘鞋的娇气,到主动研究排水沟走向的专注。正如王丹丹同学所言:“当种子在土里扎根,我们的专业理想也在心中发芽。”
“神农百草园”将成为学院打造“三全育人”的实践基地:全年开展种植-养护-采收-实用全流程实践,全员参与劳动学分考核,全方位融合医药相关专业课程内容。未来还将在这里建设中药标本展示廊、药膳制作体验区,让劳动教育成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新载体。

用竹竿丈量土地

碎石铺路

搭建围栏

翻土

栽种金银花

部分同学合影